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全球限量發行的綠生活認同卡




逢甲商圈_標竿社區

使        命: 共創環保、安全、健康的逢甲美地
核心價值:TEAM團隊(真心自發,有效率的好手團隊)
共同願景:全國與全球_綠生活_標竿社區



即將於100年9月啟動的社區e經濟_綠生活壹基金

已於8月底取得各單位一致的認同與支持

首波前置活動,逢甲商圈_綠生活認同卡

限量發行全球1000張

分配與統籌單位:

逢甲社區發展協會---------400張(給社區居民申請)

電子商務協會---------------300張(給企業/單位申請)

逢甲商圈店家--300張(給最先加入聯盟之店家申請)

免費且紀念價值非凡

當全國社區至逢甲學習

與全世界,都向台灣學習此模式時

此張認同卡,將非價錢可以衡量

申請免費認同卡網址

快...快...快...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轉型城鎮金斯頓:樸門農園中小而美的社群生活哲學(下)


 
作者:蔡孟薰
※ 編按:昨天向讀者們介紹了金斯頓轉型社區的轉型組織工作內容,其中食物組將廢棄不用的停車場,透過樸門永續設計轉變成食物花園,本參訪團即跟著轉型小組,來到了這個農園,除了在看似雜亂無章的園裡發現令人驚喜的纍纍果實,也和小組成員對談,究竟他們對社區、對未來生活的想像是什麼樣子呢?請看本日專欄。

加入食物小組KPR(Knollmead Permaculture Reserve)的初體驗

在金斯頓轉型城鎮操舵小組(Steering Group)成員Martin Birley的引介下,我們實際參與若米德樸門推廣計畫KPR的每月例行活動,藉此實際體驗究竟樸門永續設計落實於社區農園的狀況。跟台灣不同,英國都市近郊地區有公營的出租農園(allotment)可租給對於園藝或農藝有熱情的民眾來使用,一般來說租借時間為其一年,約滿後由市議會轉租給其他申請的民眾來使用,因此這類的出租農園可謂異常搶手。
若米德樸門推廣計畫早在1992年時就已成立(相較於TTK成立於2008年來說是個更老字號的在地組織),而這座經營將近20多年、小有規模的食物森林獲得金斯頓議會的青睞,永久取得這片土地的使用權,也因此培養出一批熱心於樸門設計的支持者。KPR的負責人西蒙.凱(Simone Kay)女士表示,KPR的前身是金斯頓地區關心社區發展的綠色人士所組成的團體,並在市中心有定期的集會來討論當前所面臨的問題,現今位於若米德的樸門示範園區便是在當時所討論出來的具體行動方案。西蒙女士表示不同組織相互連結成網絡最能發揮影響力,因此KPR與轉型城鎮金斯頓的合作關係,除了讓更多人接觸並了解樸門的設計理念外,也能讓人直接透過KPR所經營的食物森林直接與土地有直接接觸經驗。
在這片籠罩在夏日金黃陽光照拂中、枝葉濃密的森林,總共區分成三個區域:果樹區(多種李子樹、蘋果樹、以及各種可食與不可食野莓的種植區域)、溼地花園區以及實用雜木林區(像是用於coppicing與編織的木種)。由於缺少人力可以做密集的管理,因此園區以樸門設計中的第三或第四區概念進行營造,希望以最少的人力與資源介入來讓自然自己發展。園區中的各種設施,例如堆肥式廁所、花圃、樹屋,都是使用當地實用雜木林區所疏伐下來的硬木與柳樹進行編紮,這工法屬於傳統英式管理田間林地的手法,整體來看可說既保留傳統的工藝也同時兼顧到材料的永續利用。
參訪當日正值李子成熟時節,西蒙女士希望來自臺灣參訪的我們加入採集的行列,待採集結束後會將所有果實秤重、做記錄,然後均分給所有參與活動的成員。高掛在樹梢上的李子在午後陽光映照下顯出黃澄透紅的成熟姿態,用園藝特製長桿費力採集的過程中難免會打落些過熟的果子,而這些果子自然成為採集者們當下最豐富的報酬。一顆顆甜美多汁的李子,讓西蒙女士直讚今年是有史以來收成最為完美的一年。
採集過程中另一位對於樸門以及園藝專研甚深的布萊恩(Brain)則是並不藏私地分享他的果樹管理經驗,並指出樸門作為一種設計系統要能切合當地的氣候、地貌以及可用資源,然後做出適當的修正。舉例來說,用於覆蓋在土壤上的保溼層(munch)除了能替土壤保溼外也能抑制雜草生長,但一般來說多以鋸木後的塊狀碎屑作為材料,但他們則是使用在超商購物就能取得的紙板,除了有類似的效果外,紙板分解後也能成為土壤養分中的一部分;另一個例子則是運用園藝技術於園區果樹來增進果樹的產出,透過修剪讓果樹呈現枝椏往周遭生長、中央空缺的狀態,除了能讓更多的枝葉接受到陽光外,也能將果樹的養分集中在這些往周遭伸展的肢幹上。
採集結束後的午茶時間,西蒙女士表示她很難替若米德樸門推廣計畫下一個完整的定義,因為包含的層面實在太廣,因此與其蓋棺論定地說KPR是專注於食物森林的營造,毋寧說是讓人們在園區體驗的各項過程中凝聚情感與改變意識,因為樸門的三大精神照顧地球、照顧人群、公平分享彼此是緊密連結的,對於都市生活環境中逐漸式微的社群精神有實質提昇的作用。社群意識的凝聚與分享,西蒙女士表示,是最為關鍵的,而現在KPR最大的挑戰是在於如何讓更多人參與在這個社群意識凝聚的過程當中,因此與TTK的合作可以讓更多對於綠色生活方式有所期待與想像的人們來加入。
在分享過程中KPR成員彼得表示任何單一組織過度的成長都有潛藏的危機在其中,唯有透過多元、熱心的小型公民團體彼此串連、分享資源,才能避免官僚主義、集體主義成為妨礙社區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此外,彼得也表示綠色生活不在於擁有多少物質資源可運用,而是人們的意識中是否對現況有所反省與體察,了解生活所需實際上是如此的簡單,藉此破除現代價值觀強加的心理枷鎖,讓個人能用更貼近自然、對得起自己心中新興崛起的那份問題意識來真實的過簡單生活。對此彼得表示更多的沉思、提醒、教育以及自然體驗是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人們彼此相互連結、形成社群來致力於推行簡樸生活的努力,在面臨氣候變遷與能源、資源匱乏的未來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後現代社會中建構小而美的社群生活

在後現代社會中,我們面對的是大規模都市發展,被鑲嵌在這個背景中的人們囿於教育、價值觀被綁架的狀態下,對於另種未來的想像大大傾向於科技萬能論的範疇,但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單純的技術性難題,我們同時也面臨到生活型態對於地球環境所造成的難題。現在生活規模如此之巨,註定各種資源的耗用也將無比巨大,實難想像在2050年地球人口達到90億人口大關時,當所有人皆以歐美生活水準為目標時,生活會是怎樣的景象呢?
如同印度環保先鋒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曾表示,要扭轉難北半球這不公義、不永續的狀態,富有的北半球要必須在自己的土地上扛起餵養自己的責任。轉型城鎮運動似乎就是這樣的一種翻轉,在這運動中我們有幸看到不少富有英國的人自願加入公民社群運動的行列,並見證到不同公民團體間如何偕同一致地在城鎮轉型、永續發展的大帽下,彼此策略聯盟共同合作去拓展綠色生活的視野,以及如何爭取更多人的參與。永續的未來,建立在人們的社群連結之與對未來的想像上。

資料來源:http://e-info.org.tw/2011/08/110824A.htm#co1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轉型城鎮金斯頓:樸門農園中小而美的社群生活哲學(上)



作者:蔡孟薰
※ 編按:繼藉由改善技術及硬體設備,期盼能減少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的英國貝丁頓社區(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 簡稱BedZED);以及訴諸內在智慧,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緊密連結為基礎,慢慢形成聚落,並致力推廣教育的芬霍恩生態村(FindHorn Eco-Village)後,本週轉型城鎮巡禮腳步來到了從現有社區著手,追求低碳、低能源使用,並力圖增強己身「韌性」的「轉型城鎮」(Transition Town)運動。究竟轉型運動是什麼?身處在都會區的社區該怎麼朝永續發展「轉型」呢?接下來兩週,我們將向各位讀者介紹兩個都會型轉型城鎮:金斯頓(Kingston)與萊頓史東(Laytonstone),盼能從他山之石,帶給我們一些新的想像及行動。

再訪英國轉型城鎮

起於2010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資訊中心首度接觸源於位於英國西南方德本的托特尼斯鎮的轉型城鎮運動(Transition Town Movement),深覺這項根植於市民參與的草根運動應植入台灣城鄉的框架,添加台灣城鄉因應外在環境衝擊時的韌性(resilience)。
韌性的概念來自於對於生態系統的觀察,用以衡量一系統遭受衝擊後回復到原初狀態所需要的時間與能量。而這項概念應用至轉型城鎮運動的脈絡中時,則著眼於在地社區面臨氣候變遷與能源匱乏所帶來的衝擊,發展出屬於在地特有的調適與減緩方案,藉以減緩衝擊力度並增進居民在逆境中生活的福祉。
轉型城鎮對於台灣大部分的人或許仍舊陌生,但在英國卻已經是個發展近十年的社區改造運動。迥異於台灣過去社造強調生產—產業的面向,轉型城鎮運動強調結合在地居民的參與,並與在地環保團體乃至於企業界攜手合作,發展顧及生活、生產、生態三方面的行動方案,而不同型態的城鎮所各自具備的條件,將形塑不同的在地行動方案。
2010年的托特尼斯城鎮轉型經驗已引起各界討論,對台灣人口稠密的都市地區而言,面對嚴峻挑戰,改變的行動已刻不容緩,因此於2011年再度前往英國考察在都會地區實行轉型城鎮運動的第一手經驗。

關於轉型城鎮金斯頓的543

本次參訪的轉型城鎮金斯頓(以下簡稱TTK, Transition Town Kingston Upon Thames)位於大倫敦(Greater London)的西南部,距離倫敦市中心瓦特盧車站(Waterloo Station)約45分鐘車程之遙。金斯頓在16世紀左右因三位盎格魯薩克遜(Anglo-Saxon)國王而得其名,因故在英倫歷史佔有一席之地,現為大倫敦周遭的衛星城鎮,居民多為相對富有的中產階級。
自托特尼斯鎮於2004年成功發起轉型城鎮運動後,英國各有心投入城鎮改造行列的人們紛紛到托特尼斯取經,並將其經驗帶回所屬城鎮予以發酵擴大。2008年4月來自於金斯頓的居民自主地發起一連串的紀錄片分享、演講以及討論,按照轉型城鎮工作手冊(The Transition Handbook)的12項步驟逐一完成初期各階段的重要工作,成功凝聚起居民對於關鍵議題的關切,並組成核心操舵小組及因應不同關鍵議題所成立的各個工作小組。
金斯頓的宗旨建立在樸門(Permaculture)的四項基礎理念之上:照顧地球(Earthcare)、照顧人們(Peoplecare)、公平分享(Fairshare)以及政治中立(Non Political),並在這基礎上進行重新配置(relocalisation,指的是將滿足人們的各項經濟、社會的功能或是服務,按照在地資源的現況進行合理的重新配置,藉此減少各項服務或機能對於環境、生態的衝擊),並建立城鎮的韌性。
上述這種重新配置的概念,可說是在既有社經體制的基礎設施上,透過居民不同層面的共同參與,來做更通盤、多面向社區工作的規劃。目前TTK設有下列工作組別來推動不同的工作:
  • 食物組:成立於2009年9月,透過在地食物箱送宅配、在地蔬果採收(那邊有很多種了但卻沒定期收成的果樹,為了不輕易浪費土地產出的珍貴食物,因此組成此小組,按時節採收水果,然後將這些蔬果分送周遭社區的民眾食用,或送去給專門負責食品加工處理的人來製成果醬)、將廢棄不用的停車場透過樸門設計轉變成食物花園的改造計畫、金斯頓廚房計畫(讓在地有名的大廚教導民眾如何料理美味的在地食物),以及若米德樸門推廣計畫等等多元方案(KPR, Knollmead Permaculture Reserve),從不同面向建立在地食物自給的水平。
  • 能源組:能源組的宗旨在於積極提昇居家能源使用效率、發展在地能源供應網絡、籌辦社區教育推廣課程以增進節能減碳的意識,並與在地公司以及金斯頓大學合作推廣相關的能源方案。 目前正著手兩項主要工作:
    • 綠色社區:TTK與在地的節能信託(Energy Saving)合作,希望能透過其專業,提升TTK能源小組在能源規劃、能源使用診斷等專業能力,未來能提供社區這方面的專業服務。
    • 居家能源診斷:提供免費的節能諮詢服務,而節能信託方面提供更多關於居家隔熱、如何衡量節能效能等的額外服務。
  • 商業組:透過與當地既有商業組織(例如:非連鎖系統的超商、餐廳酒吧等等)合作,讓商家願意成為在配置計畫中提供在地服務與商品的重要角色,並朝向更綠、更永續的方向來經營。2009年11月時TTK舉辦「綠色商業」論壇,藉此向商家行號傳遞節能減廢對於經營的好處,並在論壇中向這些行號表達在地消費者對於綠色產品有越來越高的偏好與需求,未來將在TTK官網上提供電子版綠色商業指南,讓有興趣的加入商家可透過線上服務來了解綠色商務相關的規範。
  • 學校組:與在地小學合作推廣環境教育課程,傳遞氣候變遷、能源匱乏等關鍵議題給年輕的下一代學子,讓他們更願意投入城鎮當地的一些重要轉型工作當中。關於學校組方面的工作,目前TTK除了有跟彈跳劇團(Bounce Theatre)攜手推出給小朋友的環保小劇場「Planet Phoenix」外,也積極協助當地學校發行雙月刊的「校園生態誌」(school ecozine),傳達各種綠色生活方面的小知識。
  • 議會組:雖然在地組織積極推廣綠色生活很重要,但若能有當地政府的支持,就更容易將綠色生活推廣給更多的人,因此TTK在2008年成立議會組,確保各項TTK推動的工作能與議會推動的工作相符,並建立溝通橋樑讓更多政府資源可流入範疇一致的項目,藉此發揮更大的效益。
社區的工作面向繁多,且需耗費大量時間與居民互動溝通,因此上面這些的工作當然不可能單純透過TTK自己就能達成,而是必須倚賴長期以來在當地耕耘不同工作的各種社團,並與這些團體合作,因此TTK於2009年11月啟動在地組織串連的工作,邀請金斯頓的在地團體來尋求結盟合作的可行性,讓彼此的工作可以更協調一致地展開與推動。自2008年起,經過整整兩年的耕耘以及與上述在地組織的合作串連,金斯頓轉型城鎮成長至相當令人驚艷的規模。
※ 編按:環資參訪團加入了轉型社區金斯頓的食物小組,到農園裡進行一日體驗,究竟樸門農園到底有多好玩?又在玩些什麼?請鎖定明日專欄。
資料來源:http://e-info.org.tw/2011/08/110823A.htm#co1

Ekopia社區經濟,走一條人跡罕至的路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五):Ekopia社區經濟,走一條人跡罕至的路

文字大小
作者:王莉雰
從芬霍恩生態村的主要道路向前遠眺,蘇格蘭高地的山稜散發野性,召喚身、心、靈被文明鑿刻的我們。畫面拉近,眼前開闊的芬霍恩海灣靜靜躺在大批水鳥翼下,這片令人屏息的靜默,時不時被牠們瞬間的振翅高飛劃破。
籠罩在這片美景中,生態村的社區成員每天都有排定的工作項目,規律而固定的心靈與身體勞動是他們的生活共識與社區文化。正是這樣的自然與人文,孕育了生態村的現狀。在這裡,美國和歐元區幾個重要經濟體的國債高築以及違約壓力顯得虛幻縹緲,在大多數人為了銀行家和政客捅簍子而焦頭爛額之際,村子裡的社區成員鮮少需為世界經濟和國內景氣困擾,因為他們擁有一套獨立的在地經濟系統,讓他們免於受到外在經濟擾動的衝擊。
讀者或許可以透過芬霍恩生態村的經濟模式,對世界現行體系進行反省,並思考經濟的本質以及如何透過經濟達到人與人、人與社區的連結。本文將簡介生態村中的一個重要組織「Ekopia」的運作,讓讀者了解生態村成員跳脫資本主義經濟的嘗試和努力。

Ekopia:生態的烏托邦

Ekopia負責人亞力士渥克 (Alex Walker) Ekopia由「生態」(eco) 和「烏托邦」(Utopia)兩字結合而成。成立於2001年2月,這個組織最大特色是以合作社的互助共利形式經營各項事業(因為在英國慈善機構不得有營業行為,因此芬霍恩基金會輔導成立30多個相關的慈善或營利組織用以服務、滿足生態村中各項的生活機能),目前擁有270位會員,以及超過85萬英鎊的資產。其成立宗旨在於社員間以「夥伴」相稱,藉由將社員彼此的利益相互鑲嵌在合作社當中 (matrix of interests),以平等關係進行互助,打破一般企業中,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權力分層與階級控制。
身為營利機構,Ekopia經手社區各項大小工作,從經營社區特色商店、管理風力發電系統、發行社區貨幣(Eko)、建造給旅客體驗生態村的綠建築度假小屋,到社區土地房舍信託(Community Land and Housing Trust,透過取得土地房屋並以較為低廉的價格出租給基金會員工或一般社區居民,以實現住者有其屋的目標)等,幾乎衣食住行無所不包,以下介紹其中三項專案:

Ekopia在忙什麼?

一、「鳳凰商店」(Phoenix Shop)
離芬霍恩生態村入口不遠的鳳凰商店,以販賣不含添加物的有機食品、心靈叢書以及社區居民製作的手工藝品為主。正如一般的合作社,有興趣入股該店的居民,在繳交基本費500英鎊後,每次購物除可享9折優惠,每年營運若有盈餘也能分紅。目前商店的主要客源為芬霍恩社群成員,以及長、短期的參訪遊客。
鳳凰商店的有機蔬果遠近馳名;圖片來源:findhornbay據Ekopia負責人亞力士渥克(Alex Walker)表示,在「有機」概念尚未蔚為風氣之前,常有民眾不遠千里開車到鳳凰商店購買在地製作的健康食品;而TESCO等大型連鎖超商進駐前,鳳凰商店更堪稱北蘇格蘭最大的無加工食物(Wholefood)販售中心,儘管TESCO標榜便宜有機,卻仍不敵鳳凰商店在地生產、在地配送、在地消費的強項;另一方面,在網路普及率仍低時,鳳凰商店是附近居民向書商訂購書籍的重要媒介。
然而,近年來英國燃料與食物價格大幅上升,讓標榜「有機」及「在地」食品的大型連鎖超市開始有機可乘,再加上附近空軍基地關閉,更進一步導致客源減少,讓該店的食品銷售額銳減。同時,網路書店龍頭「亞馬遜」(Amazon)的誕生加上網路普及,導致鳳凰商店面臨和實體書店一樣的危機,對商店的營運更是雪上加霜。亞力士不諱言這四年來鳳凰商店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然而因社員們視它為社群血脈,決定再度挹注資金來挽救這間由「支持在地」與「減少生態足跡」理念打造而成的商店。
二、芬霍恩風力發電場(Findhorn Wind Park,以下簡稱FWP)
能源,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資源,少了能源生活萬萬不能。為了實現電力自給自足的發想,芬霍恩基金會在1999年豎立第一支風力發電機,又在2000年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包含視覺景觀衝擊、對候鳥遷徙的衝擊以及噪音等項目)陸續設置三支風力發電機。在基金會伙伴組織「芬霍恩風力發電場」(FWP,Findhorn Wind Park)的管理下,不僅整個生態村供電得以自給自足,FWP亦透過轉換系統,將社區電網的剩餘電力出售給國家電網,藉此獲得收益。而風力發電也讓芬霍恩在全英國生態足跡評比時,獲得了能源使用零負擔的高度評價。
但亞力士渥克對這樣的成效仍不滿意,並表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下一步芬霍恩預備進行的工作。目前芬霍恩方面正考慮藉由推動能源的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來達成這項目標,基本概念是讓村民在風能充足時統一從事耗電勞務(例如辦公室電腦、影印機等設備,或居家的洗衣機、乾衣機、暖氣機等家電用品),希望藉此提高用電效率。不過他說目前仍需要相關單位進行學術研究,以數據釐清嚴格控管與用電效率間的關聯,同時也要克服讓居民統一用電的技術性問題。
三、社區貨幣──Eko
Eko是芬霍恩自2001年開始發行、流通的社區貨幣,主要作用在於促進在地貿易與強化在地經濟,共計有1Eko、5Eko、10Eko、20Eko等四種幣值,與英鎊的兌換率為1:1,所以在芬霍恩生態村及其周遭的人們可放心將地區貨幣當做是國幣的替代品使用。
面額不同的Eko社區貨幣(正面) 面額不同的Eko社區貨幣(反面)
為了讓社區貨幣能有效在社區流通,創造更多當地的經濟活動以及經濟價值,基金會在發行使用貨幣前推動不少措施:除了基金會每月定期發給村內工作人員200Eko的零用金外,其他人可於村內的訪客中心兌換Eko,並用於消費在地生產的各項產品(例如食品、各項手工藝品、音樂創作等等)。
芬霍恩生態村的住戶,不僅可用Eko到鳳凰商店購買日常雜貨,也可用Eko向FWP繳交電費。除了上述這些基金會的伙伴組織外,鄰近地區亦有少數酒吧和店家接受顧客以Eko進行交易。這個社區貨幣的發行對芬霍恩基金會的貢獻有:
(1)Ecopia得以用較低利率,貸款給社區組織發展在地事業。目前Eko創造的剩餘利潤,即用於提供低利貸款給相關伙伴組織進行「社區風力管理」與「低價家屋興建計畫」;
(2)增進在地組織彼此交易,同時減少因進出銀行而產生的業務扣款;
(3)鼓勵民眾思考「錢的使用」和「在地消費」等議題;
(4)為非營利性質的基金會提供推行工作必要的資金。
亞力士渥克認為,要發行社區貨幣,務必創造一個順暢的流通系統,確保錢可以回到消費者口袋,才能增強社群成員使用社區貨幣的動機。未來,他表示希望能由擁有相關知識背景的人員接手管理Eko,以便為這個社區貨幣和在地微型經濟系統注入新的想法。

在怎樣的經濟體制下,才能活得像個「人」?

Ekopia,這個觸角伸及多種計畫的合作社組織,在看似繁雜的工作內容下,緊密地以「強化在地經濟」、「重新連結在地社群」以及「減少生態足跡」來凝聚社員和社群,並以實際行動挑戰資本主義和全球化經濟。
芬霍恩為來訪者解說中Ekopia經濟模式 。從鳳凰商店目前遇到的經營困境顯示,所謂的「在地經濟」無法與世界運行體制隔絕,也絕不是讓社群成員在樂園般的封閉環境下生活,Ekopia的各種計畫更是免不了要和主流體制妥協(例如設置風力發電機和土地信託必然牽涉到的相關法條與稅制)。所以Ekopia提倡的「在地經濟」是:在積極深入瞭解主流體制後,發展出更符合社群利益的另一套遊戲規則,期望以這一套新法則衝撞主流後產生改變。
在「衝撞」的過程中,人才得以進一步思考經濟體制下的「消費活動」和「貨幣交易」如何連結人與人、人與社群。也唯有在辯證的過程中,社群的價值、以致於人的價值才能被彰顯。蔣勳曾說:「要活得像個『人』才能看見美。」從經濟的角度思考,讀者們可以試著回答在怎樣的經濟體制下生活才能活得像個「人」,展現出人的價值和美好。或許Ekopia正是透過在地關懷,提供了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
※ 本系列專文感謝  贊助刊出

文章來源http://e-info.org.tw/node/69409 環境資訊中心_有感謝